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新能源占比将逐步提高。在近日举办的新华能源沙龙上,多位专家表示,我国电力体系正在经历转型与重塑,在此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,建议加强顶层设计,统筹各个环节,推动系统平稳过渡。
“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电源清洁低碳化、电网柔性智能化、负荷弹性多元化、储能安全经济化为主要特征,源网荷储多环节深度融合互动,在开放共享的电力市场体系下安全有效运行的电力系统。”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戴璟说。
她表示,新型电力系统有四新。一是结构新,电力系统的发电结构由传统的以煤为主转向以新能源为主,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,成为第一大电源;2060年之前,新能源发电量有望超过50%,成为电量的主体。二是形态新,电力系统由传统的“源随荷动”转向“源网荷储深度融合、灵活互动”。新能源将逐步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撑,煤电将逐渐变成灵活性调节资源,电网呈现出以大电网为主导、多种电网形态相融并存的格局。三是技术新,电力系统结构和形态的变化,离不开技术创新,包括多年、多区域、源网荷储碳联合规划技术,电力系统全环节精细化碳排放统计核算技术,调度控制技术,储能技术,大电网安全稳定性机理的理论突破等。四是体制机制新,新型电力系统要兼顾清洁低碳、供应安全、价格低廉三重目标,还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。
我国电力系统在渐进式调整和重塑中,自身的定位和功能将发生变化。
在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看来,新型电力系统将在国家整体战略全局中拥有全新的、更多元化的、更突出的功能定位。在“双碳”背景下,新型电力系统承担着工业、交通等行业碳排放转移的功能;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,新型电力系统发挥着以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提供新动能的功能;在国家安全体系中,新型电力系统承担着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、保障能源安全的功能。
在带来机遇的同时,挑战也伴随而至。随着现有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,诸多新要素的加入使系统复杂性成倍增长,给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。
鲁刚表示,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基础、控制基础、平衡方式及其背后的理论方法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。这种变化是长期的、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期间应挖好存量的潜力,做好增量与存量的融合。
与此同时,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也将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。例如,为平抑新能源波动性和随机性,储能需求大幅增长,但如何分担储能成本,如何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储能建设,目前依旧存在挑战。戴璟建议,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,设计合理的体制机制,分摊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增的成本。